中文/EN

制造业务

首架C919国产大飞机交付全球关注其发动机零件台湾人很自豪

来源:小9直播app   |  发布时间:2024-04-20 15:55:20  |  点击率: 16次

  

  2022年12月9日,据央视新闻报道,全球首架C919国产大型客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这标志着这款国产大飞机正式交付东方航空集团。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国内民众极为振奋的消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制造的大型客机必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而在首架C919大型客机交付后,关于它的制造细节令人们津津乐道,其中被视为“航空工业明珠”的发动机制造更是全世界内的热点话题。对此,台湾人表示非常自豪,因为他们也为这款大飞机的发动机制造贡献了一份力量。

  实际上,台湾人的自豪还是很有底气的。据台媒有关报道,中国C919大型客机的发动机是美国通用公司和法国赛峰合资的CFM国际生产的Leap-1C涡扇发动机,它以能耗低、推力强、常规使用的寿命长等优点而闻名。

  因此在中航工业尚未研发出成熟的大型航空发动机之前,这款由西方公司制造的优秀发动机成为了C919大飞机的备选方案。

  不过,虽然美国通用公司名义上是Leap-1C涡扇发动机的生产商,但这款发动机实际上也是由一系列国际企业组成的产业链所制造出来的,例如台湾省的宝一集团、长亨集团都是这款发动机的零部件生产商之一。

  因此,严谨地讲,这一些企业实际上也同样参与了中国C919大飞机的生产链条之中,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而这款大飞机的成功交付,也同样意味着台湾省企业的技术实力得到又一次证明,这是令台湾人为之自豪的原因。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台湾省与中国同宗同源,既然中国C919大飞机的顺利交付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足以自豪的航空工业成就,那么这点对台湾人而言也并不例外。

  不过,作为一款线的国产化率无疑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款大飞机究竟有多少部件是纯粹由本土企业所生产的呢?

  据中航工业官方媒体公布的数据分析来看,截至目前,C919大型客机的国产化率大约在60%左右,来自海外企业的零部件大约占比在4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要知道C919大飞机项目最初阶段的国产化目标仅有20%左右,如今已经算是超额完成了这一任务,这是值得赞扬的。

  那么,有哪些零部件是由海外企业所生产的呢?对此,中航工业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公开了C919客机的一系列海外供应商。

  其中,C919大型客机的航电系统是由美国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提供,机轮/刹车系统是由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提供,飞行数据记录系统则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产品,至于起落架系统则是德国利勃海尔航空集团所制造。

  从C919大型客机的一众海外供应商能够准确的看出,西方企业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强的产品竞争力,这点是我们毋庸置疑的。

  得益于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两大航空巨头的整合效益,西方企业早已形成了一条完整成熟的大型客机生产链,各个企业的零部件制造能力都十分可靠。

  而国内由于刚刚迈入制造大型客机这一领域,缺乏一系列本土零部件生产企业,因此从尽早落实技术成果的角度来看,也只能暂且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依赖成熟的西方产业链。

  从C919客机的整条生产链来看,中航工业的产品大多分布在在硬件领域,例如机身、尾翼、机翼的相关制造。

  不得不说,这说明C919大型客机要想达成百分之百国产化率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毕竟一款飞机最核心的部件还是自身的航电系统与发动机。

  由于刚刚进入生产大型客机的工业领域,因此从减少风险的考虑出发,中航工业选择与一众成熟的西方零部件生产商合作,这是十分现实的举措。这不仅有助于国产客机融入世界航空体系,更有助于国内积累吸收相关的生产制造经验。

  而且大不可必因此就质疑C919客机的国产身份,实际上,制造一款成熟飞机的最大难度在于整体结构的整合设计问题,并不在于某些零部件的制造上。

  即使是国际航空巨头波音、空客也不可能做到所谓百分之百的自主制造率,因为这违背了眼下世界制造链密切合作的潮流。

  至于有些人担心的“国产客机被卡脖子”问题,原则上其实是无须担心的。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实际上,关于C919大飞机的零部件提供商,中航工业都有相应的后备方案应对不时之需。

  以飞机最关键的发动机为例,目前中航工业已经在2022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展示了CJ-1000大涵道比国产涡扇发动机,其最大推力超过13.5吨,性能指标与通用电气制造的Leap-1C涡扇发动机基本一致。

  按照C919大飞机项目组的预计,这款国产发动机最早在2024年就可以列装于国产大客机上,届时C919大飞机的国产化率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可见,眼下60%的国产化率对于C919大型客机而言,其实只是一个起点。随着国内航空工业产业链逐渐走向成熟,它的各种零部件最终都会找到本土制造的替代方案。

  因此,西方国家即使想要对这一个项目“卡脖子”,最终也只会白费力气而已,而且还需要为此付出不小的经济代价,可谓得不偿失。